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企合作 >> 正文

[政策文件]杨欣斌: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

发布日期:2021-04-28    作者:杨欣斌     来源: 儿童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点击:

摘 要

产教融合既是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教育的“双高计划”已经启动,如何以改革为驱动,建设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是摆在高职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阐述了“双高计划”的逻辑理路,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学校以特色产业学院为平台,校企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走出去”的双元育人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个案研究;特色产业学院;双元育人


杨欣斌

工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rXV3TPvIaDkC81VjpfWpNUQrjVwfB9Mgia4q6aHZwZHbqtRZWh4rfUBibjUo63FBML6wvSmV5ooQyHCQwvt3mT0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产教融合既是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双高计划”已经启动,如何以改革为驱动,建设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是摆在高职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以“双高”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产教融合主线,系统设计“双高”建设目标、思路与任务,联合华为等世界500 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并以特色产业学院为依托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双元育人模式。


一、产教融合:“双高”建设的逻辑理路

(一)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好的职业教育,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极高。“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标识,其核心理念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深度参与,成为推动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动力。在德国,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政府搭建了一个由行业企业、工会及职业学校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事务决策和商议平台,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组织作用。英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模式也具有一定代表性。英国建立起法律、制度及财政等保障措施,促进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在政府的统筹下,教育行政部门、公共机构和民间组织明确分工、协同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此外,其校企合作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下实施的,具体实践模式是学校与行业共同参与,课程是在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下进行设计和实施,多采取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模式。日本高度重视企业教育制度的构建,完善了终身雇佣制,以及薪资与职业资格、教育年限挂钩政策,企业教育师资与学校职业教育师资交流制度等制度体系,其目的就是要保障技术技能更新与企业需求的匹配,促进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这些国家的经验充分表明,产教融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产教融合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二)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考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相继经历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教结合”和“产教融合”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但是,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双方对产教融合的认知程度低,学校与企业合作意愿高、合作质量低,有效供给不足、政策实施不力、缺乏协调服务平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产教融合处于职业院校“一条腿走路”的境地,既影响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功能,出现了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脱节的被动局面。进入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端和产业端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产教融合工作。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019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做了具体部署,强调要促进产教融合,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2019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作了制度性安排。2019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是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有机衔接的重要纽带。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产教融合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有望破局。

(三)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的核心要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发展和成熟的标志。2019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下称《意见》),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对内要发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重要使命,对外要展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教品牌。《意见》将坚持产教融合作为“双高”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出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意见》也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主线贯穿10项改革发展任务。这些重要的任务、举措紧紧抓住了产教融合的问题症结和瓶颈难点,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遵循,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学院:校企合作的工作母机

基于上述考量,深职院在“双高”方案设计中,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瞄准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将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作为目标,把特色产业学院作为工作母机,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办学模式。

(一)把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作为核心目标

在建设目标中,深职院瞄准“智能+”时代,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通过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新机制,搭建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将学校建设成适应智能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深圳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圳市民终身教育学校与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要基地。

在发展思路上,深职院通过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与企业共同迎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一个引领、做出三大贡献、提供四个保障、产生一流影响”,系统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坚持一个引领,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出三大贡献,即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批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群,通过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的技术研发服务、高质量的社会培训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公认的贡献;提供四个保障,即在双师队伍、校企合作、学校治理、信息化等四个方面全面盘活各类发展资源,为产教融合提供保障;产生一流影响,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课程标准在境外若干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认可和采纳,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

(二)把特色产业学院作为核心平台

为保障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深职院支持每个专业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需求和关键技 术,联合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所特色产业学院,形成共建共享、稳定持续的合作模式,推动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 合真正落地。首批重点支持通信技术专业群与华 为合作共建“华为 ICT 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与比亚迪合作共建“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数字贸易专业群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阿里巴巴 数字贸易学院”,金融科技专业群与平安科技合作 共建“平安金融科技学院”,数字图文信息技术专业群与裕同科技合作共建“裕同数字图文学院”,城市生态环境专业群与天健合作共建“天健建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共建“海丝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与三诺集团合作共建智慧生活学院。

(三)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核心价值

第一,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要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和课程全面转型,全面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推动专业课程与技能等级证书全面融通,全面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双高”建设期间,学生获得国际公认或行业公认高质量证书的比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幸福生活创造能力要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在世界500 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就业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第二,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产业化链条上找准位置,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对接区域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技能服务;紧跟时代发展前沿,依托学校特色人文社科优势,打造一批高端智库,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第三,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布局专业,与企业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带动提升专业整体实力。

第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和团队建设,健全结构化、团队化协作型教师队伍,通过与企业人才共融、校企师资互派,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大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师名匠、业界权威的应用研发领军人才和绝技绝艺大师。

第五,提升服务发展水平。联合龙头企业,面向产业和公众提供一流的技术研发与技能培训服务;针对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培训服务,着力打造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高地、市民终身教育高地和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高地。

第六,提升国际化水平。联合行业企业,加大海外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合作院校的布局力度,将企业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开发成课程标准面向海外推广,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让中国职教品牌走向国际职教舞台中央。


三、“双元”育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双高”建设中,深职院以特色产业学院为依托,通过校企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走出去”等“六个共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双元”育人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

深职院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服务行业企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大力推动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专业建设,增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力。大力发展数字贸易、金融科技等优势传统产业所需专业,筑牢地方产业发展根基。对全校专业进行整合优化,最终形成“2+8+N”的专业群格局:“2”即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专业群,分别与华为、ARM公司合作,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8”即物流管理、数字贸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图文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城市生态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8个骨干专业群,与招商局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对应深圳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N”为其余专业,均对应相应产业链整合为专业群,与标杆企业紧密合作。

(二)共同开发课程标准

深职院将把华为、平安、BYD等企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进而形成教学资源,编写基于企业标准的系列教材。同时,与企业联合打造一批“走出去”国际课程标准。“双高”建设期间,校企将联合开发30门业内认可的课程标准、56个“走出去”国际课程标准。

(三)共同打造师资团队

深职院将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制定人才招聘标准、新教师培养标准、专业负责人选拔标准、企业讲师遴选标准。继续实行更大规模的校企师资交换,从企业引进专任教师,派教师到企业去,继续与企业技术人员混编结构化教学团队,在跨国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兼任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比例超过5%,企业一线兼职教师人数比例达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55%。实施高端创新团队提升工程,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行高层次人才协议薪酬、项目化工资制度。培育高端应用技术创新团队、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团队,培育20名应用研发领军人才,引进应用研发领军人才,引进20名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20名绝技绝艺大师,培育一支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共同设立研发中心

深职院将联合企业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联合体,探索解决职业院校应用研发和服务产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将推动研发中心与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提升学生、员工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双高”建设期间,将重点支持建设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与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与裕同科技共建图像工程与传播技术研究院等10个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

(五)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

深职院将联合企业,把企业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转化为人才认证标准,打通“专业”与“职业”的鸿沟。“双高”建设期间,继续引进一批国际顶级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在已开发认证证书的基础上,与阿里巴巴、比亚迪等合作主导开发一批认证证书,参与开发一批“X”证书与培训教材,并将证书的标准和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嵌入质量评价体系。

(六)共同“走出去”

深职院将推进马来西亚、保加利亚、乌克兰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在德国新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携手华为、招商局、比亚迪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开拓海外市场。同时,还将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创新中心建设,与世界职业教育与技术大学联盟(WFCP)合作设立秘书处,努力在国际职教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双高”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深职院将以此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争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