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对长征的概括。
历时十三个月零两天,长驱两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有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岁月如梭,2016年我们迎来了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回忆起长征往事,如今已是103岁高龄的秦华礼老人精神矍铄,平和的语气中仍是满腔豪情。
“身负重伤都要跟着部队走,就是死了也光荣”
1932年,红军长征入川,19岁的秦华礼参加了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重要战役,在纷飞炮火中稚嫩的少年迅速成长。
一次战役中,敌军一发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大腿。“没有药物,护士只能用纱布包扎伤口。此时,部队要急行军北上,动员重伤员留下来,我们却要跟着部队走,就是死了也光荣。后来到了老百姓家中,借了一把剪刀在火上烤热割开伤口把弹片取出来,再用盐水清洗,一时间血流如注。”讲起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秦老爽朗地笑着说。
“长征路上困难重重,铤而走险”
提到长征,秦华礼总结了三大困难: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气候恶劣,没有粮食和御寒衣物,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徒步翻山越岭。
草地的气候变化无常。中午很热,下午就突然狂风暴雨还夹杂着冰雹,夜间更是气温骤降。秦华礼回忆说,开始长征时,战士们带了棉衣,后来为了减负把棉絮抽了,穿着单衣过草地、爬雪山,很多人都冻伤了。过草地时,先前还能吃野菜、糠、树叶,后来连青草、青苔都吃,最后一次过草地时,能吃的野菜都没了,只好吃皮带、枪的背带、皮包、皮箱。
长征时翻了18座雪山,多是常年积雪、人迹罕至的,雪一脚踩下去有膝盖深,一旦走错就会陷在积雪里拔不出来。途中走过的河流大部分没有桥,也找不到船。红军长征中遇上大渡河、金沙江、乌江等大河,一些桥梁上木板已经被烧掉,过桥只能攀着铁链,非常危险。
“历史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如今的他一刻也没有闲着,积极传播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服从党的指挥,严守党的纪律。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他去到多所学校讲述他的长征经历,与一批又一批学子座谈,鼓励年轻人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前不久,他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撰写的《长征精神:铸就中华民族复兴之魂》一文中写道:80年后的今天,二万五千里的滚滚硝烟并未散去,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和事业的延续,历史将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宏图大业中,那段开始于8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
长征,是千千万勇敢的红军,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老红军与长征的故事影响了这个和平时代,也会继续影响着我们。
2014级三年制学前8班
李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