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已非人已非,我们的记忆该如何扎根?
周末回家顺道去了一趟母校,站在校门旁熟悉的街道上,沉淀在脑海深处的记忆突然被唤醒,如同遨游在深海里的一头巨鲸突然游向海面并一头扎进大海上明透的阳光中。去到相熟的书店闲逛时,未成想老板老板娘还记得“我,看到我时笑吟吟地说:妹儿,又来买书呀?又来几本新漫画和画集噢~听着熟悉的招呼声心里也更加开朗起来。笑答道:对呀,阿姨。老板娘笑着说:那妹儿你要快点哟,隔不到两天这排门面都要被收回去了,两年后再开,也不晓得学校还得不得租出来了······
我听到这里不禁愣住了,原来的小街因为各种原因在毕业前就已经被拆迁了。现在外街也因为学校的大修也即将消失······那些高中时期的回忆始终会随着承载物的消失而一点一点湮灭,最终消失在时间与空间挤压的缝隙中。只存在人们偶尔谈论的只言片语中。
所以,最可怕的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已非人已非,物是人非在词典中的释义是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可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可是,当东西都已经消失人也消失,记忆便失去了扎根的温床,如同浮动在水面的飘萍,无依无靠。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消失在远去的时光中。物是人非至少还可以睹物思人,思物。那么,物非人非又该怎么办呢?
记忆的产生是人与事物、他人的接触中所产生的脑内记录,有刻意也有无意。有美好也有痛苦,但始终需要一个承载物,这个承载物可以是任何东西,甚至一张图片、一首歌、一段声音,一个表情、甚至一种味道······
面对承载物的消失我们始终无能为力,有些可以通过记忆复刻,但有的只会永远消失。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努力去记住那些给过你美好记忆的人、事物、风景。不枉你曾到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和事。不为存在而存在,只为存在。
青葵工作室秘书处 王俪錞